IF = 36.13(Nat Med)
樣本類型:糞便
檢測平臺:宏基因組測序、非靶向代謝組
背景知識
腸道生態環境的改變與人類健康與疾病顯著相關。腸道代謝物,包括氨基酸和細菌代謝物(eg. 膽汁酸和短鏈脂肪酸)與腸癌狀態有關。因此,通過宏基因組和代謝組分析可以為了解腸道環境的變化與 CRC 的發展提供方法。
結直腸癌根據結腸鏡和組織學檢測可以分為以下 9 個階段:
健康對照:
① Nomal(結腸鏡檢查無明顯發現)
② 少于 2 個 < 5 mm 的息肉
疾病:
③ MP:息肉狀腺瘤(超過 3 個或 5 個 low-grade 發育不良的腺瘤)
④ stage 0 CRC:粘膜內癌(high-grade 發育不良的息肉狀腺瘤)
⑤ stage I CRC
⑥ stage II CRC
⑦ stage III CRC
⑧ stage IV CRC
術后:
⑨ HS:normal with a history of colorectal surgery
研究內容
1. 宏基因組熱圖:擬桿菌 Bacteroides 明顯富集,普氏菌屬 Prevotella 含量低。Megamonas 巨單胞菌屬在歐美人群的腸道微生物不常見,但能在中國人群中被發現,因此預測可能是亞洲人群的特征菌屬。宏基因組數據中,人基因組占比在 CRC 的不同階段都明顯增加(P?<0.005; 單側 Mann-Whitney U test)。
宏基因組 PCA 圖:人類腸道菌群的主要成分——擬桿菌與普氏菌是 PCA 分析中的兩個主要的異變聚類。
代謝熱圖:丙酸鹽和丁酸鹽是大腸中的主要能源物質,含量較豐富。
代謝 PCA 圖:propionate 二氫尿嘧啶和 butyrate 尿素也存在較大差異。
2. 宏基因組:不同 CRC 階段 / 健康,變形菌門、擬桿菌門、梭桿菌門、厚壁菌門和放線菌門的變化趨勢。作者發現兩種物種高度顯著的模式,一種是從早期到晚期都有所增加,一種是只在早期階段增加,并鑒定到與 CRC 相關的新物種。根據已有報道發現,兩個丁酸鹽生產者 Lachnospira multipara 和 Eubacterium eligens 在 CRC 中含量降低,生成硫化物的細菌 Desulfovibrio vietnamensis、D.longreachensis 和 Bilophila wadsworthia 增加。
代謝組:不同 CRC 階段 / 健康,取并集得到 65 個差異代謝物(P <0.005)。膽汁酸、短鏈脂肪酸、氨基酸和中心碳代謝物等與腸道菌群關系密切,是目前關注的焦點,關注這幾類物質在不同階段的含量變化。
相關性分析:DCA 在 MP 中顯著升高,尋找 DCA 顯著相關的菌屬 -B. wadsworthia(Spearman 相關性分析)。由于 a . parvulum 在 MP 和 S0 中顯著升高,并有報道稱在炎癥性腸病患者中與鏈球菌高共現關系,構成產生 H2S 細菌的網絡中心,因此,作者展現了 A . parvulum 豐度與其他物種的相關性。構建 A. parvulum 屬相關性網絡(屬豐度 > 10-4,相關性系數 > 0.4),熱圖(屬豐度 > 10-5,相關性系數 > 0.5)。
3. KO gene(P<0.005)在氨基酸代謝通路中的作用,構建 KEGG 富集熱圖。
芳香族氨基酸代謝途徑與硫化物生產途徑與 CRC 的發生有關,因此作者主要關注這兩類化合物,并繪制 Pathway 展示。
4. 尋找標志物:分別利用菌屬、KO 基因、代謝數據、三組聯合的數據建立隨機森林模型和 LASSO 邏輯回歸模型,比較發現聯合數據分組效果,建立 ROC 曲線評估模型質量。
比較治療前后,菌種的差異。
更多伯豪生物人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