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多組學的研究一直是各領域研究的熱點,所謂多組學就是針對某一疾病或某一表型,從多個分子生物學角度進行多角度的挖掘。多組學的方法給生物學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維度的參考,而多組學的結合也是研究人類性狀很好的方式。
通常所說的多組學包括了基因組,蛋白質組,轉錄組,表觀基因組,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和微生物組學。各組學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信各位對每組學上理解都沒有問題,甚至可能是某一組學研究的專家。但多組學研究涉及到至少兩個組學以上的研究,所以需要對多個相關組學都有足夠的認識,并且知道應該如何將不同組學之間進行關聯。
常見的多組學研究通常是對基因組學(DNA)、表觀基因組(DNA 修飾,如 5mC)、轉錄組(RNA)3 個層面的聯合分析,但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是一個較為新穎的多組學研究方向,讓我們把目光鎖定在表觀基因組和微生物組學,以探索兩者之間的互作。又已知轉錄組 + 甲基化是經典搭配,微生物組和代謝組也是經典搭配。因此我們也可以通過上面 4 個組學來進行研究。下面小編會講解一些案例,這些案例會提示甲基化與微生物組之間的聯合分析存在多種聯合分析的思路。
應用方向
正式介紹案例之前,大家肯定會問,這樣的多組學研究主要的應有方向有哪些?這樣的多組學研究是不是只適用于腸道相關的疾病呢?答案是不一定呢,小編搜索了很多相關的文獻,發現在很多領域都有這樣的研究。常見的腸道相關疾病,比如結直腸癌、腸炎;孕婦,早產嬰兒;精神疾病,比如雙向情感障礙;眼部炎癥相關疾病,比如葡萄膜炎等;免疫系統疾病,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復雜疾病,比如肥胖、糖尿病等,主要是與環境暴露顯著相關的一些疾病。并且這一塊的研究主要都是國外學者發表的文章,小編這里認為我們也可以就這一領域進行深入探索喲。
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看看這幾篇案例
案例展示
三個組學的平行研究
研究思路
小結
綜上所述,本研究是將 DNA 甲基化、基因表達和微生物三種多組學方法應用于大量純化后的原代腸上皮細胞樣本。這些發現清楚地證明了兒童 IBD 患者中腸上皮細胞功能的疾病亞型特異性。還強調了具體的組學特征如何指示疾病狀態和表現,未來具有一定臨床診斷意義。
這一篇文章能發高分,小編認為離不開兩個點:
1. 樣本數夠多;
2. 新穎的多組學組合方式!
但介于個體的異質性,微生物組學上的差異并沒有體現出來。因此本次文章還是主要對表觀基因組和轉錄組,兩個組學上的深入研究和探討。而下面介紹的兩篇文章,思路上完全不同。
基于微生物組學結果進行分組,再做 DNA 甲基化研究
研究思路
文章通過 16S 測序結果中擬桿菌門 / 厚壁菌門的比例,進行分組,然后在全血樣本和脂肪組織中進行 850K 檢測,文章首先分別描述了兩組的甲基化譜。再通過差異分析,篩選到差異基因后,做 qPCR 驗證,并做了與菌群比例間的相關性。證明了肥胖受試者中脂肪組織的 DNA 甲基化狀態與腸道菌群組成有關,并且涉及葡萄糖和能量穩態的候選基因(例如 HDAC7 和 IGF2BP2)的表達水平可以由腸道細菌種群在表觀遺傳上調控。
總結
這里介紹的兩篇文章,影響因子不同,思路也完全不同,這兩篇研究的前提是作者假設微生物的改變是發生在上游,進而導致表觀基因組的變化,再導致相關基因的表達變化。特別是馬拉加大學的那篇,不管是收樣還是思路都比較簡單的,比較容易模仿。
鑒于篇幅有限,內容并未全部展示,如果您對其中某一篇案例非常感謝興趣,可以聯系我們伯豪生物的在線客服索要 PPT 和文獻原文哦。
更多伯豪生物服務